【媒体聚焦】科创共同体:激发长三角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发布时间:2024-01-10浏览量:524

长三角地区,以不到4%的国土面积,创造全国近四分之一的经济总量,当之无愧是我国经济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自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5年来,三省一市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一体化发展蹄疾步稳、高质量发展成果丰硕。6月3日起,《江苏卫视 》推出系列报道《聚力一体化 奋进现代化》,本期报道了江苏产研院/长三角国创中心在长三角科创共同体建设中的积极角色与生动实践。

江苏台记者郭艺:“我现在来到的是安徽中科春谷激光产业技术研究院,这里拥有全国领先的激光增材制造技术,像我们所知道的航天飞机 、医疗检测,还有光电领域的高端装备,很多关键零部件都是在这里用3D激光打印技术制造出来的。”

虽然研发制造在安徽芜湖,但技术团队主要成员却来自江苏南京。项目负责人告诉我们,南京先进激光技术研究院与他们形成了科研创新与成果转化“一条龙”的链条。在这一模式的带动下,成立五年的安徽中科春谷激光已经形成4000多万元的年产值,并孵化出一批科研型中小企业。

安徽中科春谷激光产业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肖猛:“我们设立这样一个研发和产业化基地,能够充分发挥各方面有利条件,实现先进技术在芜湖的落地,更好地推动技术研发和产业应用的结合。” 

2013年,中科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在南京创办了先进激光技术研究院。10年间,研究院以市场化方式,承接了上海多项原始创新技术,大大提升了科技成果转化率。从上海到南京,再从南京到芜湖,南京先进激光技术研究院的发展足迹正是长三角地区协同创新的生动写照。

南京先进激光技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周军 :“上海光机所的原创技术它实现的是科技的0到1,那么我们南京激光研究院根据市场的需求,我们做的是1到10的工作,那么10到100甚至10到10000就需要我们孵化的公司来进行。借助于我们这些平台,推动长三角的产业能够逐步地升级。”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三省一市逐一破除藩篱、推动融合日渐走深,“科技创新共同体”逐步从蓝图走向现实。2021年,三省一市聚力成立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作为核心力量参与该中心建设,和上海长三角技术创新研究院实行一体化运行管理,全面推广江苏产研院改革经验。

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主任、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院长刘庆 :“我们已经有70多家专业的研究所,分布在不同的领域,也分布在不同的地方,把我们的原创成果和我们的产业进行一个深度的结合,把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建设成为长三角科技体制改革的试验田,真正实现长三角一体化的创新链与产业链的深度融合。” 

从事半导体行业多年的施建新,正是长三角国创中心参照江苏省产研院的创新制度招聘的一名“项目经理”。三年前,在上海工作多年的施建新在沪苏两地院所的联合支持下,来到苏州创办芯三代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仅用了一年时间就自主研发出打破国外垄断的碳化硅外延设备样机,目前已正式实现量产。

芯三代创始人、董事长兼CEO施建新 :“所有的速度奇迹都得益于长三角国创中心/江苏省产研院一体化的运行机制,长三角一体化可以更高效率、更大范围聚集全球的科创资源,科技工作者来长三角考察,可以得到项目落地的一站式、专业化的科技服务,会促使更多的项目首选落地长三角。” 

如春潮涌动,如万物勃发,创新的因子在长三角自由流动,汇聚成为协同创新、融合发展的强大势能。5年来,沪苏浙皖三省一市在科技自立自强上锻长板、补短板,联合开展攻关、共建创新平台、携手开放创新、共享科技资源,积极营造共谋创新的高效协同创新生态。

聚焦产业需求,三省一市共同开启科创联合攻关合作机制,协同解决产业核心难题。2022年江苏牵头联合沪浙皖单位,实施42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支持省内优势企业联合长三角地区高校院所,共同实施24项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项目。

聚焦资源共享,三省一市持续深化长三角科技创新券通用通兑,进一步提升检验检测、仪器共享等服务能力,仅苏州试点区域,就有超550家企业申领使用长三角科技创新券,兑付金额超800万元。

聚焦技术合作,三省一市共同推进深时数字地球国际大科学计划,共同举办国际科技交流活动,国际合作“朋友圈”越来越大。区域内的技术交流日趋活跃,2022年江苏与沪浙皖间的技术合同总数超18000项,成交总额超1100亿元。

最新发布的《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指数》显示,2021年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指数较2011年增长了近1.5倍。在科技创新一体化能力显著提升的带动下,长三角正向着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奋勇攀登!


来源 |  江苏卫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