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坐高铁往返于上海和南京,是南京先进激光技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周军这 7年工作生活的日常。在上海,他是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的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而在南京,他是新型研发机构的掌门人。
研究院采取 “二次开发”模式,将实验室中的原型机孵化成企业使用的产品,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如今,上海光机所超过30项科研成果已经在南京实现转化,研究院还培育引进51家科技型企业,2019年研究院孵化企业总营业额超过3.1亿元。
率先在宁探路新型研发机构,跨越科研和市场鸿沟
激光技术是 20世纪与原子能、半导体及计算机齐名的四项重大发明之一。这束神奇的光自二十世纪60年代发明以来,在极短的时间内迅速“照”遍工业、通讯、信息、医疗、军事、科研等领域。
2013年3月,上海光机所与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共建南京先进激光技术研究院。“当时南京还没有明确提新型研发机构,但我们做的产业技术研发、技术转移转化、技术服务和中小型科技企业孵化这四块内容,实际就是今天倡导的新研的使命。”周军介绍,产业化和科研是两种思路。在上海光机所,科研人员承接的主要是基础研究项目,科技成果大多是在某项或某几项关键技术指标上取得了突破,解决了一些关键技术,走得更远一点就是做出了概念性的样机。但作为产品,大多数情况下,不需要太高精尖的技术指标,只要能稳定可靠性,能解决客户和产业需求就可以了。研究院要做的工作就是搭建科研和市场中间鸿沟的桥梁。
2015年,南京先进激光技术研究院加盟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成为首批8家正式加盟研究所之一。2018年,研究院成为南京市第一批备案的新型研发机构;并连续两年获得南京市新型研发机构绩效评估一等奖。这些年,研究院通过技术买断的方式,把上海光机所30多项科研成果在南京转化。
“二次开发”团队,让一批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市场
“多普勒激光测风雷达”是研究院孵化企业南京牧镭激光科技有限公司的明星产品,推出市场两年多来,销售额近3亿元。
激光测风雷达能从实验室走向市场,研究院的 “二次开发”功不可没。
周军告诉记者,研究院以 300万元的价格从上海光机所买断了这一技术,在南京组建了“二次开发”科研团队,根据市场需求对实验室的激光雷达进行产业化研制。花了一年多时间,使实验室的一个样机变成了成熟产品,可实现从几十米到数公里范围内风速、风向、切变、湍流等风场信息的实时测量,在风电、民航、气象、军事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产品具有较高的技术壁垒,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南京先进激光研究院的 “二次开发”模式,使得上海光机所原先多项难以转化或沉睡的科技成果在南京成功实现转化和产业化。
“我们讲究短平快,最快几个月,慢的一年多,我们就要把一个科研成果转化成产品。”研究院党支部书记郑新友介绍,研究院倡导“工程师文化”,培养的人才不仅要有研究思维,更要有市场理念,两者结合,才能具备把技术转化成产品的能力。
与这一理念匹配的是,研究院采用市场化配置资源的体制和机制。对人员考核,研究院不论年龄、资历、职称,只以成果转移转化的贡献论英雄,按照贡献对个人和团队进行奖励。研究院的一批工程师年薪都远远超过了研究院核心领导层。
产业基金助力,激光产业集群效应日益凸显
除了开发产品、孵化企业,研究院还有一块很大的业务是为企业提供定制化技术服务。去年,单这一项业务就为研究院带来 6000多万元收入。
周军介绍,负责这项业务的还是研究院的 “二次开发”团队。比如,工业制造领域的大型激光机械有部分零件破损,团队可以将其修复;某企业需要非标的固体激光器,团队可以开发;还有企业需要直接激光切割好的零部件,团队可以提供,反正是以市场和企业需求为导向,“有求必应”。
因为技术团队强大,研究院周边很快就集聚了一批激光产业企业,激光产业集群效应日益凸显。前几年,研究院还参与成立了中科红塔激光产业基金,一期 1.6亿元,大部分投向了研究院孵化的高科技企业,取得了很好的收益;二期2亿元的基金正在募集中。研究院将在全固态激光器、激光应用装备及加工、激光检测等激光产业领域深耕,未来5年累计孵化培育80家高科技企业。